在全球能源结构转型与碳中和目标的驱动下,便携式储能电源作为新型清洁能源解决方案,正逐步成为户外活动、应急备灾、家庭用电等场景的重要基础设施。
(一)市场规模
全球市场规模:根据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的《2024-2029年便携式储能电源行业市场深度分析及发展策略研究报告》相关预测,2025年全球便携储能市场规模预计突破111亿美元,出货量将达2380万台,市场规模超800亿元。这一增长得益于新能源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人们对可持续能源需求的日益增加,同时,便携式电源产品在户外活动、家庭应急以及商业应用等领域的广泛应用也推动了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
中国市场规模:中国便携式储能电源市场近年来保持高速增长。2023年中国便携式储能电源市场已达18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5%,并预计2025年市场规模将进一步扩大至300亿元人民币,复合年增长率约为20%。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便携储能生产国,2024年国内产值预计突破156.75亿元,集中了全球超90%的产能。
(二)竞争格局
国际竞争:全球便携式储能电源行业竞争激烈,主要企业包括特斯拉、LG化学、三星SDI等国际知名品牌。这些企业凭借其强大的技术实力和市场影响力,在全球市场占据重要地位。例如,特斯拉的Powerwall等产品以其高性能和品牌优势在全球市场拥有较高的市场份额。
国内竞争:中国市场上,主要企业包括华宝新能、正浩科技、德兰明海、安克创新等。华宝新能以16.5%的全球市场份额领先,正浩科技(6.2%)、德兰明海(5.2%)等紧随其后。同时,华为、小米等科技巨头跨界入局,凭借品牌和渠道优势加速市场渗透。
(三)技术发展
能量密度提升与快充技术突破:主流产品循环寿命超过1000次,部分企业推出模块化设计以适配多元场景。快充技术的发展使得便携式储能电源的充电时间大幅缩短,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新技术的应用前景:固态电池、钠离子电池等新技术的应用有望解决现有锂电池的安全与成本问题。固态电池具有更高的能量密度和更好的安全性,钠离子电池则具有资源丰富、成本低等优势。同时,AI算法优化充放电效率,提升用户体验。
(四)应用领域
户外活动:短途自驾、露营经济、户外直播等场景普及,推动大容量(1000Wh以上)产品需求增长,户外用电场景占比超45%。消费者对于便携式储能电源的需求不仅限于为手机、相机等设备充电,还逐渐扩展到为露营灯、电烤炉等户外电器提供电力。
应急备灾:极端天气频发及家庭备电意识提升,应急领域市场份额提升至42.2%。便携式储能电源作为一种可靠的应急电力解决方案,在自然灾害、停电或紧急救援等场景中能够提供稳定的电力支持。
其他领域:在医疗救援、分布式能源等领域也有一定的应用。例如,在医疗救援中,便携式储能电源能为医疗监测设备、便携超声仪、呼吸机和冷链运输提供稳定电力;在分布式能源系统中,便携式储能电源可以实现能源的存储和调节,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2025年便携式储能电源行业发展趋势预测
(一)技术发展趋势
更高能量密度:据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的《2024-2029年便携式储能电源行业市场深度分析及发展策略研究报告》分析预测,未来,便携式储能电源将朝着更高能量密度的方向发展,以满足用户对长续航时间的需求。通过采用新型电池材料和优化电池结构,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使产品在相同体积下能够存储更多的电能。
更智能管理:AI算法将进一步优化充放电管理,实现智能化的能源分配和调度。例如,根据用户的使用习惯和设备的用电需求,自动调整充电和放电策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更低碳排放: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便携式储能电源行业将更加注重产品的环保性能。采用可再生能源充电技术,如太阳能充电,减少对传统电网的依赖,降低碳排放。
(二)市场需求趋势
下沉市场拓展:三四线城市及农村地区的应急备灾需求尚未充分开发,未来将成为便携式储能电源市场的新增长点。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电力供应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要求也越来越高,便携式储能电源将在农村地区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新型应用场景:移动医疗设备供电、无人机作业、地摊经济等新兴领域将为便携式储能电源带来新的市场需求。例如,在移动医疗领域,便携式储能电源可以为便携式医疗设备提供稳定的电力支持,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海外市场增量:北美、欧洲等地区因户外文化成熟和电网脆弱性,进口依赖度持续提升。中国便携式储能电源企业将借助“一带一路”等政策东风,加速海外布局,通过本土化营销(如与户外品牌联名)建立全球影响力。预计2026年中国出口占比将超70%,成为全球供应链主导者。
(三)政策影响趋势
政策支持:中国计划到2025年建立覆盖储能全产业链的标准体系,推动行业规范化发展。此外,碳积分制度、绿色金融等工具或为创新企业提供资金支持。政府将继续加大对新能源产业的扶持力度,出台更多的补贴政策和行业标准,有助于降低产品成本,提高产品质量,推动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政策引导:政策层面将进一步细化行业标准、完善补贴机制,引导产业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升。通过加强行业监管,规范市场秩序,促进企业加大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的力度,提高行业的整体竞争力。